《鱼我所欲也》PPT免费课件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PPT免费课件下载,共26页。
学习目标
1.掌握“患、辟、如使”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一书是孟子晚年与其弟子共同编纂的,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基本上都是对话体。
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舍③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④,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⑤。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宁愿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精读析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证的?
首先正面论述: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论证: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最后总结论述: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课堂小结
同学们,孟子以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让我们永远坚守做人的尊严——舍生取义。
... ... ...
关键词:鱼我所欲也PPT课件免费下载,.PPT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