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四首PPT免费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四首PPT免费优质课件,共22页。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狂”字,理解苏轼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3、感受作者渴望杀敌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激发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
作者简介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与同僚出城打猎后所作。
豪放派
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整体感知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理解诗词大意
我一老夫,姑且抒发少年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出猎的随从,锦帽貂裘着盛装。很多骑马的随从,飞驰如急风,卷过平野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他们随我出猎,我亲手射杀猛虎,试比 英武潇洒的孙郎。酒兴正酣,不由胸襟开阔,胆气豪壮。虽然鬓角稍白,(但这)对壮志犹存的才士,又有何妨! 朝廷什么时候会派人下来, 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召我奔赴战场)呢?
我终将使尽力气拉开饰以彩绘的弓,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细读感悟
1、你从这首词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
2、“少年狂”狂在哪儿?
“牵”和“擎”这两个动词,表明打猎时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自己身边,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勇猛。
“千骑”直言人多,一个“卷”字让我们看到了场面的浩大,前行速度之快。
前者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而后者是词人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这里运用典故,以孙权自喻,更能体现出他的“少年狂”。
再读词作,读出词人的“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既有报国之志,为何打猎消遣?他的狂是不是消极之狂?
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
苏轼虽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
所以苏轼的“狂”,其实是他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的自我调整,是进取之狂。
课堂小结
本词通过写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 ... ...
关键词:江城子密州出猎PPT课件免费下载,词四首PPT下载,.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