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PPT教学课件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06月23日,已超过 65 天没有更新。若文章内的图片失效(无法正常加载),请留言反馈或直接联系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PPT教学课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PPT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PPT教学课件,共85页。

课程目标

1.感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对“力”的赞美,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把握《红烛》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明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意境,学习象征手法。

4.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学习浪漫主义手法。

作者简介

20世纪的文化巨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省乐山县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开始白话新诗创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他与成仿吾、田寿昌、郁达夫、张资平等人于1921年6月下旬成立创造社,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出版的诗集有《女神》(1921)、《瓶》(1927)、《前茅》(1928)、《战声》(1938)等。其他作品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其中诗集《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继鲁迅之后,郭沫若成为中国进步文学的又一面旗帜。

真名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苦难造就的诗人——王昌耀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中国优秀的民族诗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1950年参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曾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

1958年被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革命思想的健儿——雪莱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红烛》: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一方面,他在观照和揣度外部的世界(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致云雀》: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期间,正值英国圈地运动时期。18世纪初,英国实行圈地运动,虽然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但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迫使农民失去了土地,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从这两部分背景中我们能够了解,作者在移居意大利之前,英国传统的神学理论束缚了他的思想,而英国当时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作者写下这篇《致云雀》,表达了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思想感情。

主旨探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想通过这首诗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感情,凸现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

... ... ...

关键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PPT课件免费下载,红烛PPT下载,峨日朵雪峰之侧PPT下载,致云雀PPT下载,.PPTX格式;

添加好友,回复“PPT资源”获取该资源

QR Code

本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