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06月16日,已超过 72 天没有更新。若文章内的图片失效(无法正常加载),请留言反馈或直接联系我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共117页。

课程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孔子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私人讲学的先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其代表著作为《孟子》。

写作背景

《〈论语〉十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纷乱。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的想法与立场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理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大学之道》:《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官学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篇文章选自《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对人性的思考。

主旨探微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 ... ...

关键词: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免费下载,大学之道PPT下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下载,.PPTX格式;

添加好友,回复“PPT资源”获取该资源

QR Code

本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