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PPT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PPT下载,共118页。
课程目标
1.理解《劝学》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2.联系社会背景,探究韩愈在《师说》里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汉代著作因避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终老其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虽属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时期的一集大成者。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手持文柄,高视寰海——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刻苦自学,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年)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贞元十九年(803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连阳县)县令。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继位,召他回长安,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此后韩愈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
写作背景
《劝学》: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师说》: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愈加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写下这篇文章。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主旨探微
《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学无止境、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这些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借鉴。
《师说》是韩愈专论从师的名篇,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持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了择师标准,提倡“不耻相师”,批判了不从师求学的恶劣风气,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 ... ...
关键词:劝学PPT课件免费下载,师说PPT下载,.PPTX格式;
- 本文标签: PPT模版
- 本文链接: https://www.wtyicyai.com/article/8656
- 版权声明: 本文由余怡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