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PPT精品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PPT精品课件,共26页。
素养目标
1. 了解《茶馆》剧情及作品创作时清末到民国时的社会背景。
2. 分析剧中人物的对话和主要表现手法,理清戏剧冲突,把握人物与时代的矛盾。
3. 品味贴合性格与情境的京味语言,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加深对现代戏剧的了解。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3 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 年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抗战期间在武汉和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作品大多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艺术世界。老舍作品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他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作品就是《茶馆》。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五九》,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题目解说
1957 年发表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曹禺誉之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描绘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全剧分三幕,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一幕写一个时代,敲响一个旧时代的丧钟,揭示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标题“茶馆”是舞台背景,即剧中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透视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一个窗口,是旧中国三个不同时代的缩影。
写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老舍先生积极响应号召,同年8月,完成了一部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北京人艺的曹禺等艺术家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茶馆》。
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文中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主题归纳
《茶馆(节选)》描写了裕泰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透视了戊戌变法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揭示其必然败亡的命运。
... ... ...
关键词:茶馆PPT课件免费下载,PPT下载,.PPTX格式;
- 本文标签: PPT模版
- 本文链接: https://www.wtyicyai.com/article/8636
- 版权声明: 本文由余怡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